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报道,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积极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新产业化、加快制造业力量建设的必然要求,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有关。提出以下意见,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强的发展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收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为有效应对外部压力和世纪疫情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所有制造业的近80%,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同时,中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依然突出,低端供应过剩与高端供应不足并存,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基础薄弱,资源约束收紧,因素成本上升,巩固和提高竞争优势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加快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改革,实现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全国新工业化会议部署,坚持稳定改进工作总体基调,完整、准确、全面实施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新发展模式、整体发展和安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指导、创新驱动、系统推广,坚持突破、压力,实施制造技术升级项目,加快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数字授权、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一体化转型,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加快高质量发展。
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支持制造业比例基本稳定,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约13%,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价值链中高端(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优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制造业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鼓励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关键共同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共享机制,制定先进技术转化应用目录,建设技术集成、熟化、工程化的试验和应用验证平台。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推进锻长板,加强链条延伸,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改善产业生态,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深度培育细分领域,孵化新技术,发展新轨道,培育新产业。持续巩固“去产能”结果,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启动。完善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体系,科学细化项目管理目录,避免传统制造业“一刀切”。
(三)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技术、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加快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加强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体系。深化重点产品和技术“一条龙”应用,加强需求和场景牵引,促进整机(系统)与基础产品技术的互动发展,支持企业实施第一(套)设备、第一批材料、第一软件的技术转型,扩大创新产品的应用市场。
(四)努力增加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大力开发智能家居、绿色建材、工艺美术、老年用品、婴幼儿用品等领域的新产品,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促进供需良性互动,增加高端产品供应,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分级打造中国著名消费品方阵。实施优质工程,推动企业完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工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不断保护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中国制造”高端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升级,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标准,用先进的标准体系推动质量升级和产品升级。
三、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进智能制造
(五)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转型,推广新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的应用,加快智能设备和软件的更新。推进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树立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中小企业推进智能数字化转型网络。完善智能制造、两个现代化一体化、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标准的实施,提高公共服务评价能力,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和数据安全保护,构建良好的生态发展。
(六)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调。鼓励龙头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推动工业互联网和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识别分析系统和平台的作用,支持数据驱动、准确匹配、可信互动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建设,开展协同采购、制造、配送、产品可追溯性等应用,建设智能产业链供应链。支持重点产业建设“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推广共性应用场景,提升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
(七)促进产业园区和集群整体改造升级。推进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园等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共享制造模式,实施整体数字化转型。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下,促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在线化、产能灵活性和产业链协调,提高综合竞争力。探索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提供大量的数据处理、生成人工智能工具开发等服务,促进传统制造业的人工智能。探索平台化、网络化等组织形式,发展跨物理边界虚拟园区和集群,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四、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八)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落实工业、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工业节能管理体系,推进节能降碳技术转型。对产能置换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完善跨区域产能置换机制,对能效高、碳排放低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非粮食生物基材料等绿色低碳材料的积极开发和应用。建立健全碳排放会计体系,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减污减碳协同创新和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煤炭减量替代,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增长,提高工业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
(九)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改造,大力推进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对低碳、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进行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和材料合理应用。积极培育绿色服务机构,提供绿色诊断、研发设计、综合应用、运营管理、评价认证、培训等服务。开发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设备。加强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带动更多企业绿色化转型。
(十)促进资源高效回收。制定和实施战略资源产业发展计划,培育和建立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强共同生产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原生资源利用水平。积极推进资源回收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废钢、废有色金属、废动力电池、废家电、废纺织品回收综合利用产业,促进可再生资源的高价值回收。促进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的大规模综合利用,探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在工业固体废物集中生产区、煤炭主要生产区和基础原材料产业集聚区。促进工业废水回收利用,提高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
(十一)加强重点产业本质安全。通过技术改造,引导企业改造有毒、有害、非常温暖的生产经营环境,提高工作舒适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强安全应急设备在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在民爆等高危行业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减人”。支持石化老化工设备综合技术改造,培育智能化工园区,有序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长江经济带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搬改关”。
五、促进产业融合互促,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十二),促进产业耦合发展。促进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等行业的耦合发展,促进钢化联合生产、炼油化工一体化、资源协调利用等模式,促进行业、供需、生产设备的连接,实现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连接。大力发展生物制造,增强核心菌种、高性能酶制剂等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分离纯化等先进技术设备水平,加快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生物技术的整合应用。支持新型功能纤维在医疗、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搭建跨行业交流对接平台,深入挖掘需求痛点,鼓励企业跨行业开展技术产品交叉应用,拓展技术产品价值空间,打造若干典型案例。
(十三)开发服务型制造。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深化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设计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整合,促进设计优化和改进,创建多个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所和工业、专业创意设计园区,促进仓储物流服务数字、智能、准确发展,提高重大技术设备、新材料检测服务能力,培育创新生产性金融服务,提高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水平。
(十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根据《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指导意见》和《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结合产业链配套需求,有序承担产业转移,提高承担转移承载力,差异化生产力布局。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具有鲜明的主导产业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支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的作用,促进技术、设备、标准、服务的协同发展。
六、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家制造业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战略规划、协调和重大问题研究,加快重大任务和政策的实施。各地区和部门共同鼓励各行业和地区制定实施计划,完善工作措施,出台配套政策,促进实施,形成一批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实施、行业监测、决策支持和企业服务。
(十六)增加财税支持。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加快智能数字转移网络,全面推进高端、智能、绿色、一体化升级。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优质发展。支持传统制造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专业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评价,按照规定充分享受财政奖励和补贴等优惠政策。实施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引导企业增加软硬件设备投资。
(十七)加强金融服务。为符合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相关再贷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国家产业一体化合作平台、工业企业技术转型升级指导计划等政策作用,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优化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增加对传统制造业股权投资的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支持合格的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进行技术转型或增加研发投资,通过并购实现转型升级。
(十八)扩大人才供给。优化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传统制造业本科专业设置,全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度,鼓励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实习培训基地建设等长期机制,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推进新工程建设,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工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国家优秀工程师实践基地”,培养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工程师队伍。
来源:央视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部分文章、图片等信息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仅用于学术共享。如果您意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它!
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具备服务型制造基因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依托自身高标准建设的数字化工厂,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工业物联网通信和边缘计算产品,面向国内企业提供设备智能化和智能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企业EHS(环境、健康和安全)解决方案。依托传感与控制、边缘计算、5G通信、工业低码、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能力,构建鲁邦通智物协同云,实现“云边端”的融合并赋能行业场景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公司产品及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环保设备、新能源装备、机器人、 电梯及特种设备等工业设备行业和医疗物联网领域,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降本增效,提升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