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实施智能制造项目,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率,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开展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有关事项要求如下:
一是项目支持的主要内容
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将围绕两类项目:一是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二是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项目指南见附1。
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促进企业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指导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促进产业质量、效率、节能、消费、转型升级。纳入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的,先拨付部分财政补贴资金,按期实现目标并通过竣工验收的,给予后续财政资金奖励;未按期完成竣工验收的,收回补贴资金。项目承担单位擅自调整实施内容或者项目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除收回补贴资金外,还将进行业内通知。
三、项目组织方式
委托第三方组织申请项目评审,选择最佳选择。所有申请项目应由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工业和信息技术主管部门发布。
四、项目申报条件
(一)申请项目的单位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2)新型智能制造模式应用项目应由用户、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核心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组成。联合体成员单位应当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联合体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具体权利和责任、长期发展计划和项目的任务分工。联合体领导单位作为项目申请单位。
(3)每个申请人只允许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或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中领导一个项目。
(4)申请项目必须能够在2019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应具备标准化基础,如标准草案初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应用项目应为已开工的在建项目。
(5)申请项目应具有知识产权所有权明确的核心技术,项目的技术参数和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并在竣工验收前正式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知识产权申请。
(六)申报项目应具有技术先进、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五、申报程序及要求
(1)根据指南和项目申报(详见附1)申报单位、2)一式填写10份项目申报书(附电子版);请按规定顺序装订一式一份附件,并报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申请人对所报文件和材料的真实性负全部责任。
(2)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审核申请项目后,将推荐文件联合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2017年6月5日前(推荐项目汇总表见附3),逾期不予受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项目不超过15个,计划单列市推荐项目不超过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单位项目,但不占地方项目推荐指标。
(3)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联合审议,批准2017年智能制造项目建议书。对于已批准的智能制造项目,中央财政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审查和分配部分补贴资金。
(4)智能制造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承包商应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局)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申请后续补贴资金。
地方工业和信息技术主管部门、财政部(局)应认真组织和开展2017年智能制造项目的申请、审计和推荐,加强项目监督,监督项目承包商按时完成项目实施目标。
联系电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
叶猛:010-68205623
董挺:010-68205630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刁诚诚:010-68552878
附件:1.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
指南
2.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申报书(格式)
3.2017年各地智能制造推荐项目汇总表附1
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
项目指南
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
(1)关键方向
1、基本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
制定智能制造的基本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重点对项目进行试验验证。主要方向包括:
(1)智能工厂:智能设备故障诊断及预测维护标准;
(2)智能服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的关键技术标准;
(3)工业互联网:基于IPV6的网络互联网标准、应用协议和数据互认标准、工业互联网开放接口标准和工业互联网可靠服务标准。
(4)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工业控制安全:工业云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工业数据空间参考模型标准、工业控制安全保护关键技术标准。
2、行业应用基本标准
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和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结合智能制造相关基本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成果,制定数字产品设计/工艺模拟信息集成标准;制定智能设备、智能设备与物体、智能设备与制造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操作要求;制定智能设备故障信息数据字典标准;制定机器人检测和故障诊断信息模型标准;制定安全可控射频识别应用标准;制定行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通用模型;制定行业个性化定制标准;制定基于产业链的大型设备/成套设备远程运行和维护企业集团协同设计/制造标准;制定行业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标准;制定行业工业技术软件标准;制定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和评价标准。
(二)实施内容
1、制定智能制造的基本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的基本标准,重点制定试验验证,包括标准试验验证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包括软硬件),以及试验验证的方法和结论。
2、建立测试验证平台,成为促进智能制造标准在行业或其他制造业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考核指标
1、形成符合申报标准制定项目立项要求的标准草案。
2、标准草案必须在试验验证平台和至少三家企业中验证标准的全部内容。
二、智能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紧密围绕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适当考虑制造业其他领域的转型升级需求,重点推广和应用离散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网络协作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型智能制造模式。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设备和短板设备的创新能力,巩固核心支持软件、工业互联网和信息安全基础,在智能生产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设备智能水平,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物流销售、运维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支持。满足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需求,逐步探索和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在制造业各领域得到全面推广。
(一)关键方向
1、基于窄带物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NB-IOT)智能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和3C产品、5G通信关键设备、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及其核心部件、先进的半导体功能材料、工厂内外网络关键产品、识别分析软硬件产品、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安全保障产品。
2、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高端数控系统、数字伺服系统、高效节能特种电机、机器人关键部件和系统、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高端轴承、变速箱。
3、航空航天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机电产品及复杂部件、直升机关键部件、航空发动机及其关键配套部件。
4、海洋工程设备及高科技船舶领域:船舶中间产品、船舶及海洋工程机电设备、船舶设备关键部件。
5、先进的轨道交通设备领域:轨道交通设备及关键部件、机车维修、施工设备。
6、节能新能源汽车领域:节能汽车电喷系统及关键部件、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动力电池、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部件、轻型汽车关键部件。
7、电力设备领域:水力发电设备、智能电气设备、锂电池及光伏设备、智能电网及用户关键设备、燃气轮机及其关键配套设备。
8、新材料领域: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稀土材料、新钢材料、高端有色金属功能材料及产品、高端炼油及工程塑料、含能材料(工业炸药、雷管、炸药产品)。
9、农业机械领域:大型高效农业机械及关键部件,高端农业机械液压件。
10、医药等民生领域:诊疗设备、制药设备、药品生产、纺织服装、轻工、食品。
(二)项目建设内容
1、离散智能制造。车间整体设计、工艺流程和布局数字化建模;基于三维模型的产品设计和模拟,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关键制造工艺的数值模拟和加工和组装的可视化模拟;高度集成先进的传感、控制、测试、组装、物流和智能工艺设备和生产管理软件;现场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同(PLM)、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协调集成效率高。
2、工艺智能制造。工厂整体设计、工艺流程和布局数字建模;生产过程可视化、生产过程可预测优化;智能传感仪器、网络控制与分析、在线检测、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在生产控制中实现高度集成;实时数据采集与工艺数据库平台、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以及企业资源计划(ERP)实现系统的协调与集成。
3、网络协作制造。建立网络制造资源协作平台或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信息数据资源可以在企业内外互动共享。实现企业与企业部门之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实现基于云的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的平行组织和协作优化。
4、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可以模块化设计和个性化组合; 建立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各级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提供用户需求特征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产品设计、计划生产、灵活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
5、远程运维服务。建立基于专家系统的标准化信息采集控制系统、自动诊断系统、故障预测模型和故障索引知识库;设备(产品)远程无人控制、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自修复;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平台、核心附件生命周期分析平台、用户习惯信息模型;为智能设备(产品)提供健康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和实施、最佳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
(三)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离散智能制造和工艺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以上,不良产品率降低2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以上。
网络协同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应用项目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应用项目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以上。
2、专利、软件作权、标准(技术规范)
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注册软件3项以上,形成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技术规范)3项以上。
3、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系统和设备至少应用于每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包括:
(1)基于IPv6、4G/5G移动通信、窄带物联网、短距离无线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等新技术。
(2)工业互联网识别分析系统。
(3)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以太网整合了各种新技术。
(4)覆盖设备、产品、材料、人员、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工厂无线网络;工业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平台。
(5)工业互联网安全系统和设备。
4、工业软件
每个新模式智能制造支撑工业软件至少应用于应用项目。包括:
(1)设计和工艺模拟软件。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和建模软件、数值分析和可视化模拟软件、模块化设计工具、特殊知识、模型、零件、工艺和标准数据库。
(2)工业控制软件。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测控装置和核心智能制造设备嵌入式组态软件。
(3)业务管理软件。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产品(PLM)、商业智能软件(BI)等。
(4)数据管理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等。
(5)人工智能软件。实现计算机视听、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软件的自感知、自学、自适应、自控嵌入。
5、核心技术装备
离散智能制造和工艺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应采用至少8种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设备的创新应用。包括:
(1)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数控双轴车铣削复合加工机床、高速高效精密五轴加工中心、复杂结构部件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螺旋内齿圈拉床、高效高精度数控蜗杆砂轮磨机、蒙皮镜像铣削数控设备、高效、低重量、长期免维护系列减速器、高功率大扭矩直驱和盘式空心电机、高性能多关节伺服控制器、6-500kg系列点焊、弧焊、激光、复合焊接机器人、关节喷涂机器人、切割、抛光、钻孔攻丝、铣削机器人、缝纫机械、家用电器等行业专用机器人、精密重装配机器人、六轴关节、平面关节(SCARA)类型处理机器人;在线测量和质量监控机器人;清洁防爆环境特种工业机器人;具有人机协调、自然交互、独立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
(2)增材制造设备。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动镜、动态聚焦镜、优质电子枪、光束整形、高速扫描、阵列高精度喷嘴、喷嘴;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等金属添加剂制造设备;非金属添加剂制造设备,如光固化成型、熔融沉积成型、激光选区烧结成型、无模铸造成型、喷射成型等;生物医学个性化添加剂制造设备。
(3)智能传感和控制设备。机器人位置、扭矩、触觉传感器、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MCO芯片、视觉传感器、智能测量仪器、电子标签、条码等集成传感器和多传感器元件芯片的采集系统设备;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高性能、高可靠的嵌入式控制系统设备;传动系统设备,如高端调速装置、伺服系统、液压和气动系统。
(4)智能检测和装配设备。数字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系统设备、可视化柔性装配设备、激光跟踪测量、柔性重建模具对接装配设备、智能高效强度、疲劳寿命测试分析设备、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检测诊断设备、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故障诊断分析设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专用工艺设备。
(5)智能物流和仓储设备。轻型高速堆垛机;超高超重型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智能多层穿梭车;智能高密度存储穿梭板;高速托盘输送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大容量输送分拣设备,智能车间物流设备。
6、工业云等服务平台
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至少应用于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的新模式。包括:
(1)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面向协调开发、灵活排序、供应链协调的工业云平台。为开发、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数据分析、预测、可追溯性提供工业大数据平台。
(2)信息物理系统测试验证平台。兼容适应、互联互通、互操作测试验证平台是信息物理系统的关键技术、设备、网络和应用环境。
7、关键短板装备
离散智能制造和工艺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应突破相关关键短板设备。关键短板设备主要是指中国制造业2025年十大领域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用生产设备、生产线和检测系统。包括:
(1)新一代信息技术:窄带物联网、5G通信专用设备、先进半导体功能材料专用生产、腐蚀、切割、研磨设备、精密电子设备精密注塑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成套生产线、电子元件集成生产线、显示设备专用生产线和检测系统、集成电路印刷电路板专用检测设备。
(2)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数控系统、数字伺服系统、数控机床关键部件、高效节能电机、机器人减速器、摆线齿轮等关键部件的专用生产设备、生产线、机器人检测、故障诊断系统、机械部件的专用检测设备。
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通过设备物联、机器人乘梯、设备售后管理系统、电梯物联网等产品和服务,助力电梯及特种设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环保设备、环卫设备、电力设备和水务设备等工业客户进行后市场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开启利润增长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