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带来新的变化。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为数字经济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在最近举行的2023赛迪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数字经济正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整合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虽然数字与实体的整合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仍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数字平台创新生产生活方式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一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快重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变革动力。
“数实融合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与互动。物理世界的需求促进了数字世界的发展,数字世界引导了物理世界的运作。例如,智能交通,无论是手机导航还是智能信号灯,都已经深入到日常旅行中,每个人都习惯于听从数字世界的指令,在物理世界中行走。”浪潮信息高级副总裁刘军告诉《经济日报》,与智能汽车和智能道路合作,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每年可节省1500亿元,避免94%的人为交通事故,提高交通效率15%至30%。
数字平台已成为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表示,数字平台广泛涵盖购物、办公、医疗、视频等行业。连接企业的数字平台也在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转型升级,形成一系列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电子商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模式。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上办公用户5.4亿,互联网医疗用户3.6亿,短视频用户10亿,网上旅游预订用户4.2亿。有240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国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超过7900万台(套)。
数实融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据统计,我国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2100多家,智能制造设备行业规模3.2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2400多亿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6000多家。“新一代信息通信、高速铁路设备、发电及特高压输电设备、新能源汽车、航天设备、工业机器人、工程施工设备、钢铁设备等行业的技术产品已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航空设备、高科技船舶、生物医学、高档数控机床‘四基’等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不断缩小。”苏波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席王一鸣认为,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设计制造、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制造模式的人机融合大大提高了制造系统的灵活性和灵活性,促进了工业生产从规模、标准化向分布式和定制制造模式的转变。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赋能、赋值、赋智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正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数实融合也给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动力。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的39.8%,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3.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为10.3万亿元,较上季度增长17%。在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互联网企业中,中国有11家上榜,仅次于美国16家。
创造智能制造新生态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从外部形势来看,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主导地位的竞争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球科技制高点的布局,重塑了产业竞争的新优势。从内部情况来看,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部分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中小企业运营仍存在诸多困难。同时,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人员、高端技术产品供应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因素成本上升、缺乏高科技人才、经济循环不良等深层次问题。
在这方面,苏波认为,促进制造业建设的重要方向是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包括建立独立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扩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智能制造业体系的发展,建立高质量的供应商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网络、智能发展。
但推广智能制造业也面临着许多瓶颈,尤其是中小企业。浙江省多个县(市、区)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普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想转,但不懂,不能转,大投资不能投资,不能转。二是工程分包数据孤岛多,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无法通过数据孤岛。第三,工厂转型后,数据不能使用,不能使用,工业云平台“碎片化服务”多。第四,企业不熟悉合同标的、成本和工程质量,难以签订数字工程合同,难以签订系统云服务合同,难以验收和结算支付。第五,智能工厂试点多但无法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缓慢。
如何解决这五个问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毛光烈表示,出路是深化工业数字工程市场和工业云平台服务市场改革。充分利用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大型项目和服务市场的优势,大规模激活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投资消费,率先形成工业数字工程产业、工业云平台服务业、工业数字工程咨询服务市场,然后向“一带一路”辐射发展,最终,能够构建内外互促发展的新型工业数字化产业发展格局。
王一鸣建议,制造业应该推动以智能制造为导向的生产模式改革。充分利用5G建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促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动态感知、互联、数据集成和智能控制,加快新一代智能制造的发展。推广“5G 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构建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平台,构建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生态。
打好“三大战役”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要扎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毛光烈认为,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首先要集中精力发展数字经济“三大战役”。一是做好数字智能工厂的大规模改造,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基础,充分激活基层工厂的经营实体,这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做好数字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建链锻链,把数字工厂放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每一条链上“串珠成链”。最后,促进工业云平台企业并购与数字工业云平台的合作,整合数字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形成集群、综合管理、管理、自律管理的新模式,建设区域或工业工业数字集群。
“在技术层面实现数字技术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不断发展各种数字技术,形成组合‘数据 算法 算力’集成创新能力将实体经济的生产工具从工业技术转变为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工人的生产载体从生产车间转变为信息互联网和智能互联网平台。实体经济发展以大数据技术为动力和枢纽系统,以计算技术为计算存储系统,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决策分析系统,以区块链技术为数字信息系统。”刘守英说。
数字元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加速发展,数据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渗透到实体经济生产流通的全过程中,产生实体经济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优化重组资源。“数据 算法 算力”与实体经济生产活动深度融合,形成数字生产力。数据可以连接不同的生产要素,从而产生倍增效应,有助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但专家也指出,目前,数据还没有真正成为生产要素。目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主要处于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阶段,数据流通、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仍存在不足。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担心商业数据泄露,不愿意也不敢共享数据。企业之间的数据标准不同,阻碍了数据共享和流通。
刘守英认为,数据必须参与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升级,才能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的核心,这是新工业化的核心内涵。对于平台企业,数据应成为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组合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实体企业,数据已充分成为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组合的力量;对于数据企业,目前的核心是找到数据与企业外部生产要素的结合。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致力为行业客户提供软硬件结合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通过设备物联、机器人乘梯、设备售后管理系统、电梯物联网等产品和服务,助力电梯及特种设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环保设备、环卫设备、电力设备和水务设备等工业客户进行后市场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开启利润增长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