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通用目的技术发展迅速,促进了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制造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转型升级趋势。
产业发展趋势明显
中国人均GDP连续两年保持在12000美元以上,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要求制造业加快升级到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和价值链,加快向知识、数字智能、低碳和服务方向发展。
知识化。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科技、不断提高生产活动的技术和知识密度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知识密集型产业部门的比例不断提高;从产业链构成的角度来看,知识密集型产业链的比例不断提高。产品结构复杂,制造业生产工艺复杂,知识密集型特点尤为显著。在全球产业分工高度深化的时期,制造业知识在发达国家更加突出,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乏颠覆性技术和对国民经济各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通用目的技术,这不仅将进一步促进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而且将进一步提高现有产业部门的知识密度。后发国家制造业的知识化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数智化。数字技术是一种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具有巨大的赋能力,正在向数字经济以外的国民经济产业传播和整合,使各行业在创新能力、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字化已成为各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是数字技术的基础,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智能制造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即制造业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系统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和自适应能力。制造业的数智转型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也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整个领域、产品价值链的整个过程、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企业所处的整个商业生态中。
低碳化。在碳减排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行业碳排放水平对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影响,低碳竞争力已成为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化发展一方面对制造业形成了更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方面,各制造业部门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从而减少碳排放。同时,制造业还需要为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持。
服务化。传统制造业通过加工和再加工自然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物质产品。随着制造业产品结构的日益复杂,用户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根据制造产品的能力积累,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制造业以加工和组装为主“制造+服务”转型,从简单的销售产品到销售“产品+服务”从一次性产品销售收入到持续性服务收入的转变。
提高关键方面的能力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技术水平仍存在差距。我们不仅要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还要积极适应世界制造业知识化、数字化、低碳化、服务化的趋势转型升级,努力提高以下能力。
一是基于综合成本优势的制造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依托劳动年龄丰富、工资水平低,形成了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但近年来,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不仅取决于工资、土地等因素的价格,还取决于良好的基础设施、详细的产业分工、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和高素质的劳动力。目前,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质量、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限制了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向最终产品价格优势的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产品和服务方面仍然成本较低,因此中高端产品的价格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因此,我国制造业应尽可能保持劳动密集型环节和产品的价格优势,同时形成更全面的成本优势,体现在中高科技产品上。
二是基于产业生态的产业链控制能力。控制产业链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在全球生产模式中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反全球化趋势的兴起,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显著上升。参与全球分工的原则从效率优先转变为效率和安全,全球产业链正面临重建。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产业链的控制来自于国内重要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水平。生产企业、上下游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研发机构和生产性服务企业构成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生态。在这方面,中国制造业需要弥补重要产业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不足,提高产业自主可控水平,改善产业生态,确保产业链畅通,制造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引领能力。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成熟、应用和传播,从而产生新的产业和产品。在这些尖端技术及其形成的新兴产业领域,世界各国处于类似的起跑线上,在技术路线、应用场景、产业化实践等方面都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为后发国家提供了赶超的机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可以培育和扩大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建立新轨道和重要产业链的领先优势,提高产业链的安全性。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引领新兴产业的能力。
第四,基于关键要素的价值获取能力。生产要素是任何行业上游的竞争条件。初级生产要素是先天性或只需少量投资即可获得的,供应一般非常丰富。因此,以初级生产要素为主要投资的企业溢价能力较弱,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获取高级生产要素门槛高,需要持续投资开发。能够提供丰富高级生产要素的国家和掌握高级生产要素的企业相对有限。因此,以高级生产要素为主要投资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溢价能力、较高的增值率和较高的利润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产业发展应从主要生产要素投资转向主要生产要素投资。数据已成为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据要素的开发和控制,高度重视制造业及相关领域数据的生产、传输、存储、交易、加工和利用,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价值链控制和价值获取能力。
瞄准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业升级需要多头并进,兼顾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高科技产业做强做优,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展望未来产业布局。
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应对生产成本上升,不仅要抓住数字技术成熟和制造扩散应用的机会,加快机器人生产设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制造业细分行业和环节的应用,而且根据我国区间要素禀赋异质性的特点,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较低,尽可能保持我国劳动密集型成品的成本竞争力。同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工艺流程,调整能源结构,协调推进绿色数字化转型,通过改进产品设计,优化生产工艺,加强营销传播,生产销售质量更好,品牌影响更大。
推动高科技产业做强做优。高科技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在我国制造业结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在技术水平和结构上仍存在不足。为此,扩大中间产品的供应能力,通过增加基础研究和产业共同研究的投资,提高终端产品的技术水平,全面提高终端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能力,提高复杂产品的集成能力,提高产品架构的开发设计能力,增强对全球供应链中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商的吸引力,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
培育和扩大未来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性布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扩张,充分利用大规模人口、土地空间、经济规模和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技术突破和迭代升级,促进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材料、高端设备市场前景、快速增长细分市场规模,提高水平。前瞻性规划未来产业,应综合技术发展阶段和应用前景,选择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间开发、氢储能前景布局,通过研发投资、应用场景支持,加快技术突破,促进未来产业形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作者:国际工业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晓华)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部分文章、图片等信息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仅用于学术共享。如果您意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它!
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具备服务型制造基因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依托自身高标准建设的数字化工厂,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工业物联网通信和边缘计算产品,面向国内企业提供设备智能化和智能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企业EHS(环境、健康和安全)解决方案。依托传感与控制、边缘计算、5G通信、工业低码、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能力,构建智物协同云,实现“云边端”的融合并赋能行业场景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公司产品及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环保设备、新能源装备、机器人、 电梯及特种设备等工业设备行业和医疗物联网领域,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降本增效,提升经济效益。